从“绿色”到“智能”,新品质涌入,绿色智能
作者:bet356体育官方网站日期:2025/10/25 浏览:
宜昌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园(宜昌大门供图)
《三峡大坝防护一号》(彭强 摄)
“科能长江01”(长江船舶设计院提供)
“华航新能一号”(湖北长江船舶供应链公司提供)
“三峡氢能船1号”(中船712研究所供图)
宜昌达门绿色多用途散货船(宜昌达门供图)
“长江三峡1号”(长江船舶设计院提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四次主持召开座谈会,指导部署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我们努力在建设中保护,在保护中建设。 2023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签署《关于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部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合作备忘录》“引领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以“绿色”为背景,因发动机与荆楚全面融合而“智能”的产业雄心。
湖北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湖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保护长江,持续推进“长江电气化”“长江气化”“江河化”,加快突破长江经济带 围绕绿色动力关键技术,不断提升绿色智能船舶产业水平,坚持“产融合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五链”,坚持“重构创新政策、优化创新平台、打造“营造创新氛围,增强创新服务”,重塑国内一流产业生态,推动全省船舶工业在“绿色、智能、标准、高端、国际化”转型升级中大胆走出一条新路。
筑基强链,为宽恕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湖北水运资源丰富。是唯一长江干线长度超过1000公里的省份。拥有高等级航道2090公里,1平方公里以上湖泊231个,注册船舶近万艘。绿色智能船舶产业是效益较高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之一。
2023年2月,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座谈会在武汉召开。湖北作为推进绿色智能发展试点加强内河船舶运营,建立健全绿色智能内河船舶链和供应链,推动长江流域绿色智能转型升级。
湖北省委、省政府整合绿色智能船舶产业(2025-2027年)。 ”
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发展的主要保障。湖北聚焦新海岸线、产业园区、能源供应体系等关键环节,为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长期以来,船舶靠泊辅助发电造成的污染一直是沿江港口城市环境治理的难点。湖北正把岸电系统建设作为船舶污染治理的突破口。港口积极推进岸电建设设施。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沿海泊位475个,形成了覆盖主要港区的沿海网络。岸电设施为航行中的船舶提供了清洁高效的“陆地电源”,不仅大幅减少了船舶航行期间的碳排放和噪音污染,也为后续各船舶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只需要10分钟! “华航新能2号”纯电池动力船已完成换电试验。这是宜昌首次纯电池动力船舶换电试验,标志着我省水路运输绿色转型进入大规模探索新阶段。
便捷、安全、智能的换电源于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撑。华电集团湖北发电公司与湖北港口集团投资5.2亿元,在湖北省建设绿色智能船舶充换电一体化项目长江干线。项目一期计划在江陵、监利、嘉鱼、华山、武穴等主要港口建设5座电动船箱式电源充换电站,支持89座船用集装箱式电源。这一创新的充换电系统将有效解决电动货船的“里程焦虑”,保障长江中游首条电池运输示范航线江陵至武穴航线的顺利运营。
在大力推进电气化的同时,湖北正在统筹布局其他清洁能源供应设施。鄂州三江港、宜昌秭归港两座LNG加注站已建成投入运营,初步形成了“电力为主、多种能源为辅”的船舶清洁能源供应体系。此外,湖北还积极探索加氢站建设为氢燃料电池船舶的未来应用做好基础设施准备。
《合作备忘录》签署以来,湖北采取“链中串珠、集群中簇链”的思路,组织建设以武汉为主体、宜昌、荆州、黄冈协调发展的国家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示范产业。目前,总投资50亿元的宜都园区一期工程已全面竣工并开工建设,已成为全省绿色、智能造船的重要基础;总投资40亿元的武穴园区一期将于年底实施;黄州、之江等园区正在加快转型升级。
通过一系列有效政策引导,今年上半年喇嘛、武汉、宜昌、黄冈四大基地总产值昂、荆州达445.2亿元,占全省船舶工业97.3%,集群效应日益凸显。 《湖北省船舶制造行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印发实施,首批评选实施8个示范项目,总投资4亿元。武昌船厂新承合同额58亿元,同比增长58%。 11 家主要建筑公司的订单计划持续到 2027 年及以后,其中顶级公司占据明显领先地位。
2025年前三季度,湖北船舶工业产值727.1亿元,同比增长17.3%;新接订单量、保有量、完工量三大主要新增指标均领先于内河,新接订单量255万吨,同比增长216.9%。
创新引领“两轮驱动”系统核心技术及标准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北时指出,湖北科教人才和科技能力优势突出。我们有强大的能力,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创新方面必须走在前列。
湖北船舶工业优势突出。拥有船舶研发、设计、制造及配套设施的完整产业链。全省现有上述规模造船企业29家,造船能力531万载重吨,位居内陆省份第一。湖北创新能力较强。中船集团的七个研究所均位于湖北。邗江国家实验室、东湖实验室、水运安全国家实验室等科技创新水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世界一流的。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海军工程大学三所大学造船实力全国领先。拥有造船学者5名,船舶设计大师12名,专业船舶研发人员近万名。中国船级社武汉分社、武汉标准化研究院为我省开展标准规范变更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近年来,湖北依托“制造+科研”双重优势,构建了完整的科技体系,在主要基础技术研究和标准建设体系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日益完善。湖北建成了以邗江国家实验室为主导、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的科技矩阵水上交通控制实验室和东湖实验室,并以绿色智能船舶制造创新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为两个翼,形成了国内领先的船舶科技创新理念体系。
基础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在基础技术研究方面,武汉理工大学长江船舶谱系与标准体系规划,为长江干线5种船舶研制了10种标志性船舶。中船712研究院牵头联合湖北东湖实验室、武汉长江船舶设计院等相关单位开展2030型内河绿色智能船舶科研项目,研制长江支线、两坝一峡、湖库区等6种电动标准船型。
在科学界的大力支持下依托船舶信息化和科技创新平台,湖北在绿色智能船舶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东湖实验室成功获批为我国首个纯电池动力船舶动力系统综合调试设施试验装置,建成全国首个智能船舶试验场。绿色智能船舶制造创新中心成功研发首套船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系统,为船舶高效清洁发电开辟了新路径。绿色智能船舶技术创新中心发布的首个自主可控“海王星”智能船机系统经过论证并应用于旅游船、挖泥船等各类型船舶,实现了“大脑”和“神经中枢”的自主可控。
在船舶动力系统领域,湖北企事业单位联合攻关关键技术难题,破局攻克了超大容量分布式直流综合电力系统技术、集装箱能源交换储氢与加氢能源交换与管理、氢电混合能源管理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其中,采用集成电力系统技术安装了4台620kW甲醇燃烧机组。燃油发动机网络成功填补了国内甲醇燃料船舶配套设备的空白。湖北电动船核心系统占国内市场60%以上,领先地位稳固。
在船舶智能领域,武汉理工大学科研团队突破船舶自主导航核心技术,首次实现智能拖船自主靠泊示范应用。江海直航船舶研发设计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目前拥有28艘船舶已有100多艘船舶完成审图并开始建造。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为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多项标准和规范填补国内空白——
标准是国际经济技术竞争的“制高点”,是企业、产业、装备走向世界的“先行者”。要在新赛道上建立领先优势,我们必须有制定标准的力量。湖北省致力于工信部“2030绿色智能内河示范船”标准化领军工程,全力推进基于共同优势的竞争优势建设。中国船级社武汉标准化研究院牵头完成19项绿色智能标准编制工作制定了甲醇动力、氢动力、电池动力、智能发动机船舶、管理智能效率等标准和规范,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新能源汽车滚装运输技术安全标准属全球首创。
湖北工业大学提出的《激光清洗钢材表面处理国际标准提案》顺利获批,标志着湖北船舶工业走出去标准化工作全面启动。这意味着湖北不仅追随国际标准,而且开始参与甚至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在船舶工业中发出“中国声音”。
在关键技术和共性系统“双轮驱动”下,湖北充分发挥优势、乘势而上,以使命感推动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那一刻等待着谁,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和“第一”——
全国绿色智能船舶研发设计80%来自湖北。率先研发生产“三峡氢船1号”和“氢电拖1号”氢燃料电池动力船、“中远海运三峡1号”纯电动大型邮轮、“中远海运绿水01号”船、“中航新能1号”集装箱电池运输船交换长江01号“甲醇燃料动力船”等标志性示范船型。 最大万吨级纯电动散货船将在宜昌下水
生态优化,供应链与供应链“双向赋能”
良好的产业生态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建立全国唯一的内河专业供应链平台——
2023年10月,湖北依托湖北港口集团成功建立全国内河唯一专业化的湖北长江船舶供应链公司,为航运业上、中、下游企业提供综合信息、商贸物流、技术强化、金融保障、产业整合等“一站式”服务。目前,已有1121家企业参与供应链平台。平台创新推出“现成型商品船”业务模式,一次性签约100艘标准化电动邮轮,极大简化了船东收购流程,推动船型标准化。
供应链平台通过集中采购业务,降低连锁企业钢材、海工物资、设备等采购平均成本8%左右。同时,通过与17家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改变融资模式订单承诺和“两新”规则加大授信等举措,连锁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了近两个百分点,将有效提高湖北航运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创新融资租赁、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等金融服务——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提供12.5亿元绿色信贷金融的同时,湖北省推动设立总规模100亿元、预注册规模12亿元的“长江绿水基金”。在绿色智能船舶信息系统、推进系统、生态系统等重点领域进行投资,成为产业发展的强劲助推器。
湖北宏泰集团、中国船舶重工712公司、交通银行湖北省分行联手推进机关体量建设项目丹江口水库船、阳心仙岛湖40艘电动旅游船被工信部列入产业融合标准案例,向全国推广。三峡电力、湖北宏泰等企业还为甲醇动力船舶、万吨级电池运输船提供融资租赁服务,总融资规模超过10亿元。
2023年,湖北省将追加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绿色船舶动力技术应用和产业链发展。 2025年,湖北省将探索在绿色智能船舶领域实施财政资金“投入配置”改革,坚持早投入、小投入、轮动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市场导向。该措施实施后,社会资本投入可得到有效的刺激。
湖北在全国率先对船舶工业实行行政备案管理,放宽市场准入要求,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湖北联合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南、重庆等省市启动建立区域合作机制,推动船舶工业绿色智能发展。七省市船舶工业主管部门共同签署“区域合作”,明确了共同开发船舶产品体系、共同推动制造业创新升级、共同形成配套政策支持的合作目标。
湖北抓住机遇,通过打造供应链平台、转型金融服务、优化政策环境更加细化,发展措施更加精准,产业生态更加完善,助力绿色智能船舶进一步巩固产业竞争优势。
示范先行,标杆船型和精品航线“双星闪耀”
示范应用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湖北省重点围绕货运、冷旅、公务船舶三大领域,持续打造共性应用场景,验证技术可行性,探索商业模式,展示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近年来,湖北率先研发生产了多型标志性绿色智能示范船,形成了完整的展示船型谱系。作为全球最大的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一号”证明了大型船舶纯电驱动的可行性; “三峡”委“氢船1号”和“氢电拖1”标志着湖北在氢能船舶领域取得突破;“中远海运绿水01”和“华航新能源1”为内河干线货运的绿色解决方案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科能长江01”为大型货船提供了成熟、经济的低碳燃料选择。这些示范船涵盖了纯 电动、氢燃料电池、甲醇、换电等,为不同船东、不同航线的需求提供了丰富的“湖北选择”。
在货运领域,打造多条绿色航运示范航线——
长江干线(建陵—武穴)大宗运输线路年底建成,打造“北煤南运”绿色通道;甲醇电动客滚航线(重庆-宜昌)开辟了长江上游绿色航运新路径;昂三峡大坝改建甲醇电磷矿运输路线,可有效解决三峡船闸通行能力不足的问题;汉江(仙桃-阳逻)电池集装箱运输航线推动汉江航运绿色转型。这些示范货运航线的开通,为内河货运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在文化旅游领域,打造多条优质电动旅游船航线——
武汉“两河四岸”线路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宜昌“两坝一峡”线路、三峡旅游、黄石仙岛湖线路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有机统一,荆门漳河线路研究了旅游新发展,荆门漳根线路发展 漳河是漳河站的路线这里是漳河的库湖区。武汉市率先实现东湖风景区所有船舶电气化,打造全国首个游艇示范区。目前已下水50艘,总规模将突破100艘,树立水上旅游休闲产业新标杆。
在公务船舶领域,绿色智能船舶广泛应用——
宜昌市政府制定了到2025年底全市公务船舶100%电气化的发展目标,签署了首个市级三峡电力公务船舶全电动化示范项目;长江航务局制定系统内公务船舶电气化指南,推动首批17艘电动公务船舶新建(改造)建设实施;长航航运集团、华中港航集团等龙头航运企业纷纷采取行动率先承诺所有新船都将是绿色智能船舶。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丹江口库区船舶的绿色化有着特殊的意义。今年7月,十堰市发布了《续》。 ”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奋斗的脚步不停歇。
湖北省国防科工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要牢记重托,不负使命,带头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强基础技术基础研究,加快民族工业工业再规矩,努力在全球范围内打造雪新通道和更加全球化的船舶工业,推动长江绿色航运。
策划:湖北省国防科工厅
作词:颜文森克德义 上一篇:武汉种猪拍卖价格创15年新高10.8万元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2025/10/25从“绿色”到“智能”,新品质涌入,绿
- 2025/10/25武汉种猪拍卖价格创15年新高10.8万元
- 2025/10/24利川、咸丰教育局发布秋季放假通知。学
- 2025/10/24在东北反联军秘密营地遗址发现了哈南制
- 2025/10/23马来西亚槟城州加强“限塑”,不允许在



客户经理